公告內容
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印發重慶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動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深化工程項目全過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加快完善工程總承包(EPC)相關的招標投標制度規定,制定工程總承包評標辦法,穩妥推進PPP、TOD、REITs等投融資模式。
根據《行動方案》,重慶市將圍繞建設“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總體目標,集中力量推進城市功能與品質再提升、再升級。到2025年,城市更新提升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走出一條重慶特色的城市更新提升道路。
——生態宜居水平顯著提升。區域開發強度、組團規模、人口密度、環境質量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達到1億平方米,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實現100%,城市住房供應和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優質均衡。
——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市高鐵通車及在建里程超過2000公里,開工建設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1200公里,主城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1000公里,中心城區城市道路達到7000公里、山城步道達到900公里,全市5G基站數量達到15萬個。
——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深化。綠色低碳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生活方式初步構建,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以上,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5%以上,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00%,建設市級綠色示范社區100個以上,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市級節水型城市創建率達40%。
——安全韌性能力穩步增強。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澇、消防、人防、基礎設施等方面韌性不斷增強,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消除,十萬人擁有消防救援站達到0.56個,新建防空地下室6級以上人員掩蔽工程占比不低于7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025。
——智慧城市特征日益明顯。市級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基本建成,“CIM+”應用體系初步構建,市級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達到600所,“智慧醫院”達到100家,智能產業補鏈成群,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0%,“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成為響亮名片。
——城市人文魅力不斷彰顯。城市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優美和富有特色,市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利用率達到100%,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80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1.05冊,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覆蓋率100%。
展望2035年,重慶“三個作用”發揮更加突出,內陸開放高地全面建成、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充分彰顯,基本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現代城市。
《行動方案》要求,推進綠色智能建造。堅持建造活動與綠色發展同步,大力推進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和工業化建造。以發展裝配式建筑為重點,積極推進建筑工業化,推廣裝配式建筑集成化標準化設計,加快形成標準化、模數化、通用化的部品部件供應體系。推動工業化裝修技術應用,發展成品住宅。推進建筑工業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在綠色建筑中推廣成熟裝配式技術應用,通過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推動實施綠色建造。加快智能建造發展,深化工程項目全過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持續實施數字化建造試點,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推動智慧基礎設施和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建立與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管理體系。
優化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加快完善工程總承包(EPC)相關的招標投標制度規定,制定工程總承包評標辦法。加大設計牽頭的工程總承包實施力度,推動政府投資工程帶頭推行工程總承包。積極發展設計牽頭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政府投資工程帶頭推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鼓勵非政府投資工程委托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建立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實施細則和管理體系,加強全過程工程咨詢人才隊伍建設。
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茖W預測化石能源消耗規模,制定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嚴控燃煤發電機組增長速度,淘汰環保、能耗、安全等未達標準的設備,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加強煤炭清潔利用和煤層氣綜合利用,實現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及結構占比持續下降。開展非化石能源和非碳能源替代方案研究,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因地制宜布局風電場、地熱能、農林生物質能發電、光伏發電和水源熱泵項目,推廣氫燃料、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替代能源。加強區域協同,推進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擴大三峽水電站及川黔等地入渝電力規模,構建區域能源協調保障體系。
《行動方案》還要求,統籌要素保障。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加強資金、資源、資產統籌,擴大資源配置半徑,做好項目要素保障和資金平衡。市級有關部門要將城市更新提升政府投資項目納入市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按照市與區縣事權劃分,分別落實項目籌資責任。市級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統籌公共預算、政府基金和專項債,以及政策性金融機構貸款,支持城市更新提升項目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投融資模式,厘清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的邊界,依法依規、穩妥推進PPP、TOD、REITs等投融資模式,吸引各類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鼓勵居民參與和出資。深挖項目市場化運作空間和商業運營潛力,經營性項目采用市場化方式;準經營性項目優先采用市場化運作,采取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準公益性項目、公益性項目要創新方式調整投資結構,擴大市場化比例,盤活各類存量資源,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各區縣要結合市、區縣事權劃分,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工作。
原文鏈接:http://zfcxjw.cq.gov.cn/zwgk_166/fdzdgknr/zcwj/xzxgfwj/202208/t20220809_10988844_wap.html
來源:中國招標